百花齐放竟相妍:馆藏二战前文艺杂志

二战前,中国国内的社会团体纷纷以文艺杂志传递思想,实践理想,影响社会。当时这些杂志相互竟争,而行成一幅“百花齐放竟相妍的图景。中文图书馆多年来就收藏了这些珍贵的文艺杂志。为了让大家对这些刊物有所了解,并善加利用,中文图书馆将择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陈列在馆内六楼的展览橱内。这个展览将在五月底结束,欢迎大家在这期间到中文图书馆参观,也希望大家针对这个展览提供宝贵的意见。 我们在这里选择十本重要的刊物,一一给大家进行介绍。 《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于1915年月创刊,1922年7月停刊,总共出版卷54号。最初由陈独秀任主编,自第卷起由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涵、胡适、沈尹默分期编辑。这杂志主要是倡导”民主”和”科学”的观念,以此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 《创造周报》,是由创造社出版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为主要的撰稿人。此刊物创刊于1923年5月13日,后于1924年5月停刊。发表的作品包括评论、诗、批评、信札、答辩、语言、小说、童话、杂记等内容。 《现代》,是上海现代书局印行。于1932年5月1日创刊,后停刊于1935年7月。施蛰存任主编。主要刊载小说、诗和文论,译、作各半,自第2卷开始开辟戏剧专栏。当时这刊物成为理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重要刊物。 《现代诗风》,创于1935年10月,是一双月刊。由上海脉望出版社负责发行,主编是戴望舒。刊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西方诗论(译作)、西方诗作(译作)和新诗创作。 《宇宙风》,创刊于1935年9月,初期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早期在上海出版,之后於1947年8月停刊。主编是林语堂和陶亢德。当时此刊物与《论语》、《人间世》被列为当时三大小品文名刊。 《青鹤》创刊于1932年11月15日,后于1937年8月停刊,是半月刊。由上海青鹤杂志社出版,总共出版了130期。此刊物对于研究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丛报》,是月刊。1914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后于1919年7月停刊。总共出版了44期。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徐枕亚和吴双热是当时的主编。内容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文苑、译丛、新剧等栏目,后改为小说海、翰墨林、海客谈、记事珠等栏目。 《小说世界》,是周刊。于1923年1月5日创刊于上海,后于1929年9月停刊。主编是叶劲风。该刊的读者主要是城市的小市民,所以作品语言大多为白话,也刊载新诗。 《儿童教育》于1926年3月创刊,1937年4月停刊。 这月刊是由知名教育家陈鹤琴任主编。并由儿童教育社编辑。主要是刊载和讨论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真美善》于1927年11月创刊,1931年1月停刊。这是由上海真美善书店发行的月刊。主编是由晚清知名小说家曾朴与其长子曾虚白担任。杂志主张以“绝对公开”的态度,研究政治、经济和文学,内容包括“政治论丛”、“文学论丛”、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随笔等专栏。

Continue reading

唐人街今昔谈

中文图书馆和中文系东南亚华人研究群联合举办,题为“唐人街今昔谈”的讲座已经2009年在4月6日(星期一)下午3-5时在中央图书馆第一讲堂顺利举行,主讲人为廖建裕教授。廖教授原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教授,目前是华裔馆馆长,也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4月1日起在中央图书馆展出, 4月16日至5月12日在中文图书馆继续展出。Chinatown,习惯上称为唐人街,但在个别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如中国城、华埠、华人区等等。廖教授给听众分析了唐人街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典型的唐人街给人们的印象。他认为大部分的唐人街是因为华人聚居而形成,然而随着时代的转变,许多原来的唐人街已经没落,而一些国家为了观光旅游业的需要,特地去重新塑造或发展唐人街,例如新加坡的牛车水区与吉隆坡的茨厂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演讲是配合“全球化的东南亚唐人街”流动摄影展而举行的。 廖教授为资深的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尤其对印尼华人社会有精深的研究。在一个小时的专题演讲中,廖教授首先解释“唐人街”的定义。他说明所谓的廖教授也引用了中国北京大学的周南京教授的论著,来论述早期唐人街的负面特色。然而,廖教授分析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来具有负面形象的唐人街,其实已经有了新的风貌。例如,有些地方的唐人街,已经是多元族群聚居之处,或是新移民在适应新环境前的避风港。演讲结束前,廖教授特别提醒未来的研究者在研究唐人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认为应该先从各地的唐人街分别研究,才能比较忠实的了解各地唐人街的特色和演变情况。 演讲结束后,廖教授也回答现场听众所提的问题。听众发言踊跃,廖教授也一一为大家解答问题。最后,在联办单位分别敬赠纪念品给主讲人的仪式后,演讲会圆满结束。

Continue reading

坠入红色的革命年代–样板戏讲座后记

这场由国大中文图书馆和中文系同学会联合主办,傅朗老师和徐兰君老师主讲的革命样板戏讲座,在4月3日(星期五)于国大中央图书馆举行。 由于年轻一代对文革时期的印象都是通过长辈们的叙述以及从有限的文献中了解,因此,作为文革时期一大特色的产品—样板戏,成功吸引了许多中文系师生以及外系同学的出席。大家都希望通过样板戏在荧幕的呈现,配合主讲老师的专业讲解,能更具体地了解中国的文革时期。图书馆为了是次的讲座,也在入场处展览了一系列样板戏的小说和话本,供有兴趣的同学参阅。 三点正,傅朗老师和徐老师给出席的师生介绍了样板戏的背景和发展。之后,荧幕上开始播放当时红极一时的《智取威虎山》。文革时期,样板戏被誉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而这部《智取威虎山》的演出更获得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捧场而成了“八部革命样板戏之首”。出席的同学虽然没有穿着象征革命的红色衣服,却非常认真地领听老师讲解,准备随着电影的播放回到那个红色的文革年代。 《智取威虎山》由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主要叙述杨子荣如何伪装成土匪,并在解放军和人民的军民连心下,打败威虎山上欺压百姓的匪徒。这部历时约两个小时的样板戏充满了中国当时的革命意识。电影播放的同时,傅朗老师也在旁为同学解释一些细节以及该注意的画面。影片里多次歌颂毛主席的伟大贡献以及其革命宣言,显示了当时极浓的共产意识及政治手腕。样板戏也正因其形式及内容方面的严格规定,在后期演变成了具宗教色彩的娱乐节目。在其他娱乐被禁的文革时期,样板戏却兴盛了起来。 电影里的强烈革命对白不时令现场的同学发笑。然而,那结合了中国传统京剧和西方艺术价值的片段也获得大家的欣赏和共鸣。《智取威虎山》这部经典让同学们见识了样板戏公式化、概念化和三突出的特质。尽管故事内容不离宣扬中共,但是其艺术价值,包括演员的演技和唱腔、背景音乐的中西艺术结合以及故事的排场都属绝佳的作品。电影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地提问,两位老师也为同学们一一解答。讲座在图书馆及同学会颁发纪念品给两位主讲老师后圆满结束。 这次的讲座,让同学们有机会以真实的感官体验文革时期的政治气氛及当时百姓在政治设计下的生活娱乐。另外,大家也对样板戏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只是,那个年代仿佛离我们远了。当年那些铮锵有力的宣言被年月风干了,不再激起任何澎湃的情绪,只能换回观众们淡淡的一笑。而样板戏的意义,也从专制的政治目的,化为一阵轻烟。没有人再为了那些刻意宗教化的政治语言而激动或懊恼,反之,大家都以欣赏艺术的心态轻轻地为电影作评估和诠释。 无论如何,存在过的总会留下一些值得欣赏的价值。革命样板戏,最终也在人们的怀旧心态下再度被翻起,并获得流传。再光彩的历史、再激烈的斗争终究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最终,那些人物、事迹、以及艺术,都将化为记忆的点滴、历史的一章。 文:萧郡瑜

Continue reading

讲座:认识新加坡华乐团

中文图书馆与中文学会在3月2日下午联合举办了一个有关华乐的讲座,邀请新加坡华乐团的总经理何伟山先生来给大家介绍新加坡华乐团。 透过何先生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到新加坡华乐团成立於1996年,前身為人民协会华乐团,是新加坡的国家级艺术表演团。新加坡华乐团以“人民乐团”为宗旨,通过社区音乐会、学校艺术教育计划、户外活动来推广华乐。目前团内拥有顶级演奏家超过70位,以及行政管理人员40人。其经费有六成来自新加坡政府和政联公司,其余则由华乐团通过投资经营所得。 在新加坡,有超过200个华语乐团。据何先生的估计每个乐团有50-60人,由此推算新加坡参与华乐演奏的人数高达12000人,而从这人口总数只有450万人的新加坡来看,可说是华乐最普及的国家。新加坡华乐团每年除了展开正规的演出之外,也经常深入社区,为民众演出一流的华乐。何先生说“‘人民乐团’不仅仅是我们的价值观,而且也是乐团的使命和愿景。” 何先生指出,华乐团的演奏曲子及对象是多元化的,因为新加坡不只是个多元种族社会,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乐团所演奏的西洋音乐,赢得了美国听众的好评。除此以外,华乐团也向马来社群介绍华乐。华乐团近年来已开始注重将南洋特有的本土文化注入华乐作品中,华乐团的演奏家们为此前往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搜集资料,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南洋风格的作品。何先生表示,像这样的探索仍会继续。他强调:“我们必须发扬我们新加坡的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多语言的特点,来发扬华乐。” 何先生指出,为吸引更多观众前來欣賞音乐会,新加坡华乐团与新加坡視障乐团合作,把视障人士带来欣賞音乐。他们联络民間盲人重建机构,邀请他们帶领視障朋友,步入音乐厅聆听“要用心感受的乐声”── 古琴。他们也在现场发眼罩,提供給一般民众在音乐会時配戴,“就是要大家用心、专心地体会音乐,还有對他人的苦痛、能够感同身受。”此外,音乐会中场休息時间,他们还开放给民众,让他们能近距离拨弄、抚摸乐器,让音乐文化更加貼近大众的生活。华乐团能悉心照顾到社会上不幸的一群,使他们也有机会与正常人一起欣赏音乐会,将华乐文化推广到社会上的每个角落,這种用心与创新的举动,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自2004年开始,新加坡华乐团展开了关怀系列。通过这个表演平台,致力把音乐带给在医院及疗养中心接受长期治疗的人。他们曾到陈笃生医院、广惠肇留医院、中央医院及托福园晚期病人护理中心作精彩的演出。此外,他们也把演出带给在孤儿院的儿童们。 新加坡青年华乐团是新加坡华乐团目前属下的一个团体。它是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于1969年成立。后由自助的青年音乐家协会管辖。2003年6月由新加坡华乐团正式接管青年华乐团。加入青年华乐团的团员可以接受到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育与培训,这能启发及培养有潜质的人才,以成为新加坡华乐团未来的栋梁。至今,不论在本地及国际乐坛中,青年华乐团已栽培了不少优秀的音乐家及作曲家。若有兴趣的青年朋友想在华乐方面展示才能,那加入新加坡青年华乐团是最好的选择。 感谢何先生抽空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讲座,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讲座及半小时的问题解答,使大家对于新加坡华乐团的运作及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了深一层的瞭解。

Continue reading

中文图书馆馆藏佛教经典展

佛教典籍浩瀚繁多, 配合本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本馆自开馆以来不遗余力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目前已藏有数目相当可观的佛经佛典。 为了让教职员和同学们对本馆所藏佛经佛典有所了解,特筹划了“馆藏佛教经典展”,展出本馆所藏数套珍贵大藏经。 什么是大藏经?简单说来,大藏经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又称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 这次展出的大藏经有: 1.《龙藏》 全名为《乾隆版大藏经》,又名《清藏》,是清朝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清世宗雍正1735年(雍正十三年)正式开雕,至1738年(乾隆三年)完成。全藏共收经1669部,7168卷,分作724函。这次展出的是2005年由台北市華藏淨宗学会的再版。 2. 《频伽藏》 全名为《上海频伽精舍校勘大藏经》,是在1909-1913年出版的私版铅印本,也是中国第一部用活版印刷之大藏经。基本上以日本弘教书院编印缩刷藏经为底本,内容略加删改,删去了一些日本著述。此次展出的是1913年上海出版的版本,及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版。 3.《普慧藏》 是1943年由盛普慧出资上海成立的普慧《大藏经》刊行会编印经由芝峰、黄幼希、范古农负责编辑的私版大藏经,内容包括部分其他各版藏经未收的经、论、疏释及由日译本转译的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中部经典》和《小部经典》中的《本生经》、论藏中的《发趣论》等。这次展出的是上海普会大藏经刊行会的1944版(民国33)。 4.《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任继愈主编,属古籍整理。全书106,000千字,1984年开始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藏经》是集历代大藏经大成。它以《赵城全藏》为底本,并通过八种藏经版本的校勘,是一套校勘精良的新版藏经。这次展出的是1984年开始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版本。 5.《国译大藏经》 是1917-21年间由日本国民文庫刊行会编篡刊行的日语藏经,内容包括经部十四卷,论部十五卷,戒律研究二卷。书中除附有汉译原文外,还附有解题和注释。这次展出的是1917-1921年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所出版版本。 6. 《大正藏》 全名为《大正新修大藏经》。1924年(日本大正13年) 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这次展出的是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1924-1932版(大正13-昭和7)及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改订版。 7.《南传大藏经》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巴利文大藏经。1881年英国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南传大藏经及注释之大部分以罗马字校订出版。此外另刊行英译本南传大藏经。1935~1941,日本的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题为《南传大藏经》,全部70册,其中含有若干藏外书。这次展出的是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的1935-41年版(昭和10-16)及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1936-41版(昭和11-16)。 这次的展览将展至4月底,欢迎教职员和同学们到中文馆流通处(中央图书馆六楼)参观。

Continue reading

早期华人南来的奋斗史

国大中文图书馆与中文系东南亚华人研究群在2月25日(星期三)下午3-5时于中央图书馆四楼的第一讲堂联合主办讲座“早期华人南来的奋斗史”,主讲者为韩山元先生,他是新加坡著名文史工作者及华文报业的资深报人。 韩山元的祖籍中国海南省文昌市。1942年生于马来亚柔佛州的古来。1946年随家人移居新加坡。1949年曾随母亲回海南岛的乡下,两年后重回新加坡。1962年毕业于中正中学高中部。1968年起,服务于本地华文报业三十多年,先后任职于《知识报》(学生报刊)、《民报》、《联合晚报》和《联合早报》,担任记者和编辑等工作。 勤于写作的韩山元先后出版多部文集和论丛,包括《狮城史话》、《文史、华社纵横谈》、《从大坡到小坡:新加坡市区掌故》、《新加坡河:讲不完的故事》等。韩山元好学不倦,现正就读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班。 回首走过的岁月,韩山原元曾自言:“诞生在1940年代,成长在1950年代,战斗在1960年代,迷茫在1970年代,反思在1980年代,重新上路在1990年代。” 这段话也反映在韩山元演讲的开场白中。他首先追述自己一生历经了不同时期的身份认同或标签,包括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马来亚人和英国人统治下的新加坡人;在海南岛时,也经历国民党政府和中共政权;回到新加坡后,历经马来亚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等。 韩山元约一小时的演讲,内容丰富,包括中国移民南来的原因、南来的途径、移民抵达新加坡后的情况、日本统治新加坡期间屠杀华人的事实等。讲到激动时,慷慨激昂,流露出真实的感情,让听者动容。他的演讲也有轻松的一面。例如,他提到许多被人遗忘或不为人所知的狮城掌故,包括新加坡河畔的马六甲村,康有为当年寄居的恒春园地点等, 让听者听得津津有味。 听众除了有国大中文系的师生和图书馆的成员外,还有历史系师生和国大其他院系的学生,计四十余人。听众的踊跃发问,也替此演讲带入另一高潮。最后,中文图书馆沈俊平主任和中文系黄贤强系主任分别致赠纪念品给韩山元,为此次的演讲画下圆满的句号。

Continue reading

元宵节灯谜答案揭晓!

昨日的元宵灯谜引来了热烈的回响,共有20个灯谜被猜出,除了几个难度较高的。 来对对看,你答对了多少题? 君子之交。 (射台湾地名一) 淡水 一家有四口,还要养只狗。 (射国字一)器 说他忘,他没忘,心眼长在一边上。(射国字一)忙 是非只为多开口。 (射国字一)匪 爬楼梯。 (射成语一句)步步高升 西施脸上出天花。 (射成语一句)美中不足 五句话。 (射成语一句)三言两语 鲁迅逝世一世纪。(打一成语)百年树人 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六神无主 桥头佳人相道别。 ( 打一字 ) 樱 上上下下,不上不下。 ( 猜一字 ) 卡 书签。 (猜一字)…

Continue reading

牛转乾坤田野乐:董农政师傅的风水讲座

2月5日下午下午3点,中央图书馆的第一讲堂引来了超过半百的本校学生及职员,大家不惜翘班翘课,为的就是来听董农政师傅的风水讲座,看来董师傅的魅力可不小!身为主办者的中文图书馆,本以为以下午上班上课的时间举办的讲座,一定比去年廿、卅人的出席率还要低,没想反应却比去年来得好!牛转乾坤,果然还是有点道理(一笑)。 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大家有点意外的是,原来董师傅不仅是新加坡著名的风水师,他更是一名作家!更妙的事,董师傅年方十九就开始诗歌的创作了!目前,中文图书馆收录了他的著作,包括了《董农政微型小说》,《没有时间的雪》,《伤舌》,《心雪 : 董农政诗集》,《一抹芙蓉泣断水乡外》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以上链接到图书馆借阅,欣赏董师傅另一方面的才华。 董师傅的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师傅为大家了剖解了今年己丑年的总运势,透过紫微斗数的天星图,我们了解到今年的确各方面并不容易,特别是「文曲化忌」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二部分,董师傅为各个生肖分析了今年牛年的各种运势,包括事业与财运各方面的运气。但董师傅也提醒大家,生肖运程的准确度只有八份之一,更准确的方法应是根据各人的生辰八字推算才会更准确。最后,董师傅为大家介绍了如何破解不好的运势的方法,当中向各位介绍了吉祥物、幸运的颜色、字与方向,更教大家如何每天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 董师傅不仅风趣,也很博学多才,我们从他的讲座中获益不浅; 例如,我们现在更清楚了「阳历」、「阴历」与「农历」之间的分别(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与回教徒使用「农历」); 认真来说,牛年是在今年的立春(2月4日)之后才开始的 ; 还有,得了横财应当与有需要/贫困的人一起分享,因为横财是善财童子借着我们的手把财富带来人间分发给有需要的贫困的人,因此中奖之后应与他们分享。姑且不论此善财童子说法是否有根据或偏向迷信,这种与人分享/做善事的主意却是值得嘉许与鼓励的。 如果你错过了这项精彩的讲座,可借阅董师傅当天所赠送的这本新书《牛转乾坤》,此书也可在大众书局购得。 末了,跟大家分享当天董师傅出的「真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43章),根据你的生肖的幸运字练习写毛笔字吧!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天 下 之 至 柔 驰…

Continue reading

牛年来啦!

农历新年又来到了,虽然2008 年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份,2009年也被专家学者预测经济不会好过,然而就像王小二过年,年年难过、年年过呀!今年,中文馆的新年装饰更要用心摆设,让读者们暂且忘掉各种各样的烦恼,沾染新年的美好气息,在书海中享受心灵宁静的片刻! 中文馆同仁用有限的资源(您也知道,经济不好呗!),再加上无限的创意(这个,就无关经济啦!),让您未踏入中文馆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一对对联,是万种挑一选出来的,再由我们商情中文学会的同学亲笔提上的: 墨香阵阵辞旧岁 书韵浓浓贺新春 玄关处的春联,是我们中文馆王裕佳先生的好点子,用金字提在红纸上,异常的鲜艳夺目,【牛转乾坤】四字,既应景又俏皮!   另外,我们也在某些角落刻意留下【年】的影子。 注意哦,这只不是常见的舞狮,它是有角的年兽!: 有关【年】的传说,或许可以参考这种说法: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所以啊,中文馆因为自己去讨了一只【年】来(自作自受啊!),只好拼命到处挂满红灯笼、红灯饰。     通关处,让雅致的布置俘虏您的心! 步入楼梯的玄关处,我们也特别挂了红灯饰: 到达五楼办公室门前,再给您一些惊喜!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年 横批:喜迎新春 这幅对联充满了春天快乐的气息,让人觉得人生充满希望!这幅本校学生陈宇源提的楷书,铿锵有力!   春天的影子无处不在,五楼办公室也到处春意盎然! 怎样?若你最近还未到中文馆来,一定要来感受一下这新年气氛哦! 顺带一提,中文馆将于点假中央图书馆四楼的第二讲堂外举办挥春活动,若有意让您府上也添一股春天的气息,那就让我们中文学会的同学给您提上几个字吧!经济不好,费用就全免了吧!给您最好的祝福,无价。 目前,我们在六楼阅读室展览了两位书法爱好者陈宇源的楷书与谢余哲的草书,有兴趣的话,就在1月22日领一幅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