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里最开心的是看到以前的学生现在都成了教授。”
“我是打死不走。”
“中文系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中文系很平淡,没有大风大浪。”
“我只是个小人物,不要访问我。”
小人物的心声
每次步入中文系办公室,总会看见柜台后坐着一位满面笑容的阿姨,她就是人称“爱华姐”的邝爱华女士。别小看这位阿姨,她可在中文系服务了35年,为七届主任效力,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元老”。其服务之久还受到国家和国大的肯定,今年获得新加坡总统颁发的国庆日长期服务奖。
爱华姐很照顾晚辈,经常有什么好吃的都会跟我们分享,有什么重要的活动也不会漏了我们这一份。想了解文学院还是中文系的小道消息,找爱华姐绝对没错。但当被告知要为系庆特刊访问她时,平日健谈的爱华姐立刻紧张起来,一度拒绝访问,直说:“我只是个小人物,不要访问我,你去访问老师,他们比较重要。”爱华姐是经过几次游说后才答应接受访问的。
从草原到深山
爱华姐1979年加入新大中文系,当时正值新大和南大即将合并的联合校园时期。在爱华姐回忆中最美丽的校园就是位于武吉知马的联合校园,也就是今天法学院所在地。“那个校园很漂亮,古色古香,我们中文系在校园中央建筑物的一楼,隔壁是马来文系。那栋楼古到连门都是那种咖啡店的‘半截门’。可是我们一打开门就可以看见一大片绿油油草地,在那里工作让人很开心。”说到这里,李志贤老师刚好经过,听见我们谈起联合校园,就拿了张旧校舍的照片给我们看。
后来1982年中文系搬到了目前的肯特岗校址,好像从草原搬到了深山。“当时肯特岗校园还没怎么发展,每天来上班都有在深山里工作的感觉。我们在肯特岗的第一个办公室是在AS2。1994年搬到AS7的四楼和三楼。几年后,我们才把所有办公室集中在三楼 。”
武吉知马的联合校园,图中为李志贤副教授。
战战兢兢的起步
当被问及中文系中是否有人给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时,爱华姐追忆起早期在中文系的日子。当时执掌系务的是处事严谨、为人严肃的林徐典教授。“林教授腰间总是系着一串钥匙,我们只要一听见钥匙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就知道那是林教授。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刚来,秘书休假我就得到秘书办公室接电话。要是有电话必须转给主任却没有转好,或者断线,就会被主任训话。刚开始真的有点紧张,但渐渐驾轻就熟,就没有那么担心了。”
别以为爱华姐只是接电话的功夫了得,原来她还泡得一手好咖啡。有同事透露:“有一次爱华休假,有人就端了一杯咖啡给林教授。但可能是不合口味,林教授最后没喝。”原来爱华姐从“菜鸟”熬到“元老”是有迹可循的。
亲民主任
另外一位让爱华姐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润华教授。在她眼里,王教授是个很照顾下属的上司。“王教授当主任时,他很照顾我们行政人员,经常跟我们聊天。跟一些聊得来的同事,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而且只要系里有什么活动需要大合照,他都会叫我们所有行政人员一起照相。”
中文系的蜕变
“我刚来的时候,中文系只是一个五六位老师的小部门,没有影印机和印刷机,印教材还要到文学院的办公室,而且打中文字还要用活字版。刚搬来肯特岗校园时,还跟马来文系共用同一楼的办公室。后来中文系慢慢发展,到了90年代算是我们的巅峰时期,全系共有30几位教员。”爱华姐说起这件事时,语气中带着骄傲,然后指着手中的大合照,把当时同事的名字一一念出来。
爱华姐津津乐道的中文系巅峰期大合照。“1990年中文系毕业生与中文系职员合照。”
除了行政事务越来越复杂,系文化也有所改变。“以前的教授很严肃,不怎么跟我们讲话,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过萧太太(王国璎教授)还是蛮亲切的。”整体上“不像现在的教授那么亲切,可以开玩笑。可是我们跟学生的关系反而没有以前那么好。八九十年代因为办公室临近教室,我们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好,经常有来往。好像志贤和子玲,我们在他们求学时期就认识了。现在办公室和教室离太远,跟学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除了几个经常出现的学生,其他几乎都不认识”。
90年代行政人员合照。左起:郭玉芳小姐、林秋霙小姐、冯玉珍女士和邝爱华女士。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爱华姐听见经典问题“你觉得那么多年什么事让你最有满足感”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35年里最开心的是看到以前的学生现在都成了教授,好像志贤、子玲、秉赋、昌伟和齐雄。”这样的答复无疑是典型的“爱华姐式”,其中充满了人情味。她还进一步补充:“中文系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到什么地方都有人跟你打招呼、讲话。”
爱华姐回首在国大的35年,自认对她而言,中文系其实没有什么精彩的事发生。她在中文系很平淡,没有大风大浪,每天围绕在教授和学生之中,久而久之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也算是平淡的生活上的一点涟漪。结束访问前随口问了爱华姐打算在系里待到什么时候,她以福建话回答:“我是打死不走。”
“我没有读什么书,能在这工作,是我的荣幸,也很开心,我会做到国大不要我,把我赶走。”
表情丰富的爱华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