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特刊编后语 许齐雄老师

十年前,昌伟是中文系60周年系庆工委会的召集人。他将系庆特刊的编辑任务交给了我。当时觉得非常不知所措。除了找赞助、安排采访,最棘手的是整理系史。作为一个教学单位,我们一开始就没有系统性地保留材料,加之经过了一甲子的迁徙和人事变迁,即便有材料也几近散佚。但在同仁们的努力下,《薪火相传,桃李芬芳》还是勉强付梓了。

2022年,昌伟是中文系系主任,也亲自肩负起70周年系庆的统筹工作。他又将系庆特刊的编辑任务交给了我。这次我们提前构思,同仁们反复讨论,加上一些合作上的波折,最终敲定以1980年新大和南大合并、国大中文系因此诞生的一段历史为主要的内容。我们不再仓促寻找史料,而是要从容整理和保存史料。

因此首先要感谢的是受访的老师和校友们。即便当时是学生的学长学姐们,如今已是耳顺之年,甚至“不逾矩”了。在中文系70年的历史中,那段岁月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历史中,那段岁月到底标志着什么?我们很高兴接受采访的老师,学长学姐们“从心所欲”地和我们分享了他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历史也因此不再苍白。

为了让历史不留白,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前主任和荣休的行政同事。对于他们的付出和分享,我们铭记在心,也留下文字的记录。可惜原主任李焯然老师抱恙,他的访问便暂时从缺。过去的十年中,世界和新加坡都经历了巨变。中文系以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友会、中文图书馆、中文系同学会也同样在持续成长。我们也需要感谢他们提供的十年记述,为我们留下了更清晰的足迹。

过去十年中,中文系本身有两项重要的发展。一是雲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一是授课型硕士课程MA(CCL)的设立。这两项发展对于我们开展研究、推广文化、加强教学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友杨妍博士,也是本刊的副主编。她在此次编辑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而新课程的设立允许我们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的自主性。许多新单元是在原有框架下无法推出的。其中一门新课就是由校友赖素春博士所教授的“口述历史方法学:理论与实践”。因为赖学姐的授课和同学们的热情,促使我们得以对老师和校友们进行更为规范的、高水平的口述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赖学姐和所有参与采访、速写、校对的同学们,我们由衷感谢。

另一位需要特别感谢的是何自力老师。何老师虽然已经荣休数年,但依旧保持和我们的联系。这次也承蒙他为本刊挥毫,为之增色不少。近年来,好几所华校背景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请校友李高豐(阿果)学长绘画。李学长的画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更能精准地捕捉到主题的神韵,弥漫着浓浓的情怀。这本身何尝不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们非常感谢他同意为母系70周年献上精彩的画作。设计师陈娜娜为本刊排版、设计封面;不少同学参与了特刊征名比赛;正在我系修读的数位同学为我们整理、校对、摄影。《历久弥新》的完成同样仰赖他们的贡献。对此,我们表示感谢。

姑且不论古人是否认错了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在儒家传统中却实实在在地具备重要的义理价值。有一普世的价值要坚持,所以中文系不忘初衷;有一普世的价值要推广,所以中文系历久弥新。

 

 

许齐雄

癸卯谷雨

草于红土小居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