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成立往事——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

采访人:何颖舒

 

偶然的机会,在1953年10月13日的《南洋商报》中,我读到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代理主任贺光中博士为中文系与图书馆购书的报道。更令人惊喜的是,报道中提到首批因书籍受惠的学生中,竟出现了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的名字。因此机缘,我有幸访问了这位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受访当天,王教授刚开完一个会议,然而见到我时,他亲切有力地握住我的手,精神奕奕。聊起六十年前的往事,王教授不紧不慢,条理清晰,一派睿智的大家风范。在陈述往事之时,也不免对故人与旧时代生出一份感怀之情。

  

王教授,先从1953年您自身的情况谈起吧。当时您应当还就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大学时专修过中国历史吗?

王教授1953年的时候,我已经修完历史系荣誉学位,成为研究生。我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修读世界史,但当时的世界史其实是西方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西方控制一切嘛。而讲世界史,我们谈的是欧洲人来到亚洲后,亚洲人对欧洲史的反应。当时大学每个年级以时代为划分,比如三年级时研究的是1800年以后的历史。到了四年级就是专科了,专科学的是研究方法,我们修习史学史、政治史,再加一点史料史。然后每人自己选题,做个人的学术研究,要求一定要阅读第一手材料。我当时选的是南海史,主要研究南海贸易。本来想做近代史,最后做的是古代到唐末的南海贸易。我们并没有专门的中国史,但每个时期都讲一点中国史。比如古代史就讲一点秦汉与唐宋元。1500年之后学到明清,1800年以后就是鸦片战争了。历史系当时并未开设专门的中国史,基本还是按照时代划分。

当时对中文系的创立,您个人有什么看法吗?当时是否存在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呢?

王教授我当然很支持。但是否建立中文系是当时政府的政策决定的。他们也未反对,但他们有担忧与考虑的地方。政府一方面害怕的是华人之间的民族主义,害怕中国内战扩展到新加坡来。另一方面主要是马共,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马共是华裔的组织。那么,英国政府与高级社会资产阶级基本上都是反共的,他们就有些害怕,到底中文系应该怎么教?再者,如果成立中文系的话,那势必也要成立马来文系、印度文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建立中文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牵涉到许多别的问题。大概是因为这些复杂的关系,所以中文系的成立讨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时,新马华人却等不及了,就开始创办南洋大学。因此英方政府压力很大,最后就答应了,想借此减少南大的压力。所以,南大创立的呼声对此也有影响。若非如此,政府之前一直讨论了很久,我们也听说了很久,但并不知道他们如何打算。我认为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要建立中文系的话,就要建立其他语文的三个系。中文系的成立,印度人后来很不高兴。最初决定是中文系与马来文系一起建立,但马来文系找不到教师。中文系也找不到教师,最后找到贺光中。他是国民党那边的人,总之是反共的,不然也相当困难。南大最初的教授都是反共的,都是台湾的。

对,《南洋商报》的报道上也写明“贺光中教授所购之图书,无任何与共产党有关之书籍。”

王教授因为当时情况的确如此。当时图书馆里关于共产党的资料,无论中英文,都是锁起来的,普通学生无法看到。虽然有,但要阅读需要申请。获得允许后,才打开来让你看。那个时期是很紧张的。

问:当时中文系的学生,您熟悉吗?

王教授其他的学生我就不太认识。但我当助教后,有几个我的学生后来去读中文系的,比如林徐典,后来成为了中文系的系主任。他大概是第一批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当时马来亚大学的学生需要修读好几个科系的课,所以不单只是中文,每个学生都要念三门课。林徐典就修读了历史,我当助教时,就认识了他。林徐典的老师,就是贺光中、饶宗颐等。他的成绩特别好,毕业后就留校做教师,后来成为第一位本地人的教授。

报纸上写道,马来亚大学当时分两期,第一期选两门必修科,读一至两年,考试合格了才能读第二期。而中文系在1953年还未成为必修科,只是选修。到了54年才成为必修。您还记得当时的学科制度吗?

王教授的确如此。这可能与当时学生的中文程度有关系,学生的中文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是高中毕业的,当时高中的中文水平比现在的高中要厉害多了,高中毕业的话,那么中文程度就相当好了。而其他学生,可能是初中毕业后到了英校去念书,后来再想读中文系,那么与华校高中毕业相比,中文程度就有些差距。因此学科制度可能要照顾到这些不同程度的学生。其实中文系初开办的时候很小,没有太多学生。尤其准备创办南大,中文好的学生就去南大了。因为要到我们中文系来,英文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因为中文系之外,学生还需要修读别的英文科系。所以很多高中毕业生,英文达不到水平的话,就去南大了。马大中文系的生源,基本上还是先读华校,后读英校的学生,华文水平或许不如南大。林徐典很难得,他也是华校转英校之后,考进马大中文系的。但他的英文与中文都很好。

问:中文系与其他系有什么交流吗?

王教授交流是一定有的,因为当时学生必须同时修读几门不同科系的课。于是很多学生都修读了历史,因为历史终究与中文的联系比较紧密。其他科系如英国文学,对英文的要求又更加高了。许多华校出来的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原著,可能只读过译本,未看过原文。因此,虽有对西方文学的了解,但可能无法适应英文系的要求。

 中文系成立之时,您与代理系主任贺光中先生有过怎样的交往?

王教授中文系成立之时,我已经毕业了,所以我并未上过中文系的课。但我知道这回事,我与贺先生谈过好几次,他人非常好,对我很客气。我本来是想研究近代史的,但做不到,因为没有办法看到档案。所以我就研究古代史。古代史贺先生就很能帮忙。因为与共产党没有关系,所以没有问题。贺先生很懂古代书籍,他对版本学、目录学、古代材料非常的了解。所以他所购买的书籍对我来说都非常有用。当然他后来买的更多,我那时已经做完自己的研究。但他一开始买的书籍,都带给我很大的帮助。当时在新加坡有两位学者的存书很好,都是有关东南亚的收藏。而贺先生所买的书籍,比较侧重于中国,跟东南亚没有直接关系,但有许多间接关系,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本身,以及中国政府、各个朝代的官员怎么看待南海贸易,也非常有用。他买了很多文集、史料,我就看了很多书。我很感激贺先生,虽然我不是中文系的学生,但我去找他,他总是帮忙。

您对贺先生购买图书,成立中文图书馆的始末有何了解吗?

王教授我记得在未来新加坡之前,贺光中先生在港大似乎就是负责图书管理的工作。他帮港大图书馆买书,因此他很懂这些。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他在香港,大陆沦陷(也叫解放)的时候,从中国来了很多很多书。因为很多人害怕书籍被毁,尤其是许多古代的书与富有政治意义的书,他们都带到香港来卖掉。因此当时香港的旧书摊,书多得不得了,是非常好的。贺光中先生也是从南京来到香港,他认识很多人,包括文教界、书店和出版社的人,有什么新书他都能得到消息。所以他替港大买了很多宝贵的好书。请他来中文系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买书。虽然开始没有什么学生,但他跟学校说好了,就是要买书。当时不只新马,印尼、泰国等地的华侨都对此很感兴趣,纷纷捐钱买书。

报道中提到贺先生了八万一千册书,比当时马大图书馆的英文书还多。

王教授而且他买的都是非常好的书,不是随便买的。所以我们的图书馆还是不错的,底子非常好。我们古代的、中国的书非常好,整个东南亚最好的图书馆就是我们国大的图书馆。传统的东西基本上都有,越老越有,要感谢当时贺先生打的基础。

好的,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问。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