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照老师访谈速写(2023)

中学时,一次华文作文比赛获奖,在陈荣照心中埋下一颗火种,从此结下他与华文的不解之缘——从南大到新大中文系,从本科到博士,从讲师到系主任。

陈荣照于厦门大学鲁迅雕塑前

 

求知之路:南大到新大

1938年,陈荣照在马来西亚出世,他在亚罗士打(Alor Setar)的华侨中小学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又在槟城(Penang)钟灵中学度过了自己的高中时光。

当时,想在新加坡读大学,只有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当时名为马来亚大学)两个选择。但由于新大要求高级剑桥文凭,陈荣照便只能投考南洋大学,在1958年考入南洋大学中文系。

陈荣照记得,南大是私立大学,新马政府不承认其学位。所以,南大毕业后,他只能在马来西亚的独立中学教书,不能进政府学校工作。

陈荣照工作了几年后,认为工作不够稳定,便去投考新加坡大学。在他印象里,也有其他南大同学去报读新大中文系,最初只有四、五个人,后来慢慢增加到十多个,人数并不太多。

1965年,陈荣照考取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直接从二年级开始入读。

新大中文系学制为三年,二年级没有考试,被学生们戏称为“蜜月年”。当时新大名师辈出,有林徐典教授、嵇哲教授、贺光中教授等坐镇,南大也有一些大师来兼课。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陈荣照体会到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开放,他也享受校园内的幽静环境。当时新大坐落在武吉知马,虽然建筑已有年岁,“不过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而且肃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地点”。

但在“蜜月年”后,学生将在第三年迎来毕业考。毕业考以试题作答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两年来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时间紧、负担重,“蜜月”结束后,陈荣照一头扎进备考中,加上还要写毕业论文,“那个时候压力很大,要读的东西也很多,不过也是捱过来了”。

当年,新大文学院200多个毕业生中,只有两人拿到一等荣誉学位,一个来自历史系,另一个来自中文系,便是陈荣照。而这也为他带来了新机遇——中文系邀请他留下担任助教。

 

教学相长:边深造边工作

1967年从新大毕业后,陈荣照有很多选择。若想进政府部门工作,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生的成绩,公务员的前景稳定光明。但当时的他只觉得“学问必须还要继续增长”,希望能对中文有更深层的理解。于是他决定留在中文系担任助教。

1969年,陈荣照考取硕士学位,并升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讲师,正式开始在中文系教学。边教书,边读书,两面并重并不轻松。担任讲师时,陈荣照主要的教学内容有中国宋辽金史、中国文化史、《左传》研究等课程。若是为外系学生开课,他还需要用英文备课。而在固定的备课、教书和批改作业之外,陈荣照还必须挤出时间,阅读自己的专业材料。

让他欣慰的是,当时到新大中文系选课的学生,大部分都在高中会考华文科考中拿到优等,中文基础很不错。而且新大的同事大部分是本地人,也有些来自台湾和香港,大家都相处得非常融洽。此外,讲师的薪水也比教中学来得高,和高级公务员的待遇差不多。教师还可以住在宿舍,算下来又能省一笔开支。

1980年,陈荣照见证了新大南大两校合并的过程,但他对此并不意外。当时两校中文系已有互相沟通来往,陈荣照觉得合并好似水到渠成,自然发生。对教师而言,照旧教书,没有改变。

两校合并时,新大中文系主任是林徐典教授,南大则是王叔岷教授担任系主任。合并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第一任主任是王叔岷,当时林徐典退下来做教学工作。这在陈荣照看来,也是合乎情理的,“王叔岷教授是国学大师,中文水平非常高,所以由他担任系主任,大家没有什么意见”。

只是,由于与院长沟通多用英语,林徐典便需要协助王叔岷做行政工作。而王叔岷担任系主任两年后,林徐典教授便接任主任一职,从1982年工作到1992年,直到陈荣照从他手中接棒。

在担任讲师的阶段,陈荣照也同时在修读博士学位。1980年,他考取博士学位,并在两年后,升任为高级讲师。1991年,陈荣照升为副教授,一年后出任中文系主任,到1998年退休时卸下主任一职。退休后,国大续聘陈荣照在中文系教书。直到2000年,他才正式结束在大学的教学生涯。

 

院系工作:当主任这六年

1992年8月,陈荣照从老师林徐典手中接过系主任一职,便开始了六年兢兢业业的系务工作。

在陈荣照看来,系的发展要与院的规划相配合,若想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是很难实现的。

他笑谈这六年间,“成立一个中心,鼓励老师们出版著作……举办几次国际性研讨会,有机会接触这些国际著名学者,或者请他们到系里讲学”,是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最自豪的事。

一个中心指的是1994年成立的汉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出版国大中文系教师们的著作、研究报告,出版学术专刊,也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还主办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来讲学。

当陈荣照在1992年刚接手主任工作时,便已有了成立汉学研究中心的想法。系里不少老师也都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推动大家的著作出版,也能举办活动方便学者交流。酝酿两年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这一想法终于付诸实践。

陈荣照认为,汉学研究中心完成了几件有指标性意义的事。

首先,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为老师与出版社牵线搭桥,将老师们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出版社,实现了陈荣照成立中心的初衷。

其次,中心促成了数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1995年,中心与河南洛阳国际汉诗协会联办“诗词欣赏与研究”的国际研讨会。1996年,中心跟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亚洲研究会和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办“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陈荣照对1997年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研讨会印象尤其深刻。这是由中心与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合办,规模相当大。研讨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汇集新加坡,比如戴琏璋、王健(Jon W. Walls)、王赓武、柳存仁、牟钟鉴、杜维明等,创造了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会上,来自12个国家的210位学者宣读论文。陈荣照回忆说:“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平常你要同时见这么多位著名学者,是不容易的。”会后,这些论文还被集结出版,以飨读者。

当然,汉学研究中心的运营并不容易,经济上就存在难题。一个研讨会背后,陈荣照等举办者要考虑外国学者的住宿费、生活费等,处处都要花钱,筹款便成了重要问题。幸而,一些机构如李氏基金等,一向支持中文系的活动,都慷慨解囊,倾情相助。

作为系主任,陈荣照也要负责聘请老师。在他的印象中,国大中文系在1992年有23位老师。到1998年他卸任时,人数增加到42位。

陈荣照回忆,当时的中文系注重教师的专长和教育背景,并且要和系内的课程需求相结合。所以,他很看重在专业领域深耕且有研究教学工作经验的学者。系里聘请的老师非常多元,来自世界各地,或曾在不同的国家学习研究,例如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的王国璎,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梁元生、刘义章,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王润华,普林斯顿大学的容世诚,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李子玲——这些都来自美国。此外也有来自澳洲的——澳洲国立大学毕业的苏基朗、杨静刚、辜美高等等。还有来自英国的,如诺丁汉大学的朱纯深。

此外,中文系还邀请一些学者前来短期讲学,比如陈启云、罗郁正、袁行霈、金启华、叶嘉莹等。他们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与国大的老师有私下的交情,或对作为国际知名学府的国大感兴趣。比如陈荣照在北大访问时,与袁行霈教授有联系,所以这些学者愿意前来国大讲学。

那六年,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据陈荣照回忆,在1992年,国大中文系有932个学生,1998年学生人数增加到1221个,其中有64位研究生。在陈荣照看来,当时学生对中文系的兴趣提高,使得中文系发展达到了50年来的巅峰时期。

自1958年考进南洋大学中文系,到2000年从国大中文系正式荣休,陈荣照用“幸运”形容自己。“我应该是很幸运,能够在中文系读书,后来又留下来教学,一直到退休为止,所以在生活上,跟中文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同事之间,大家相处也非常融洽。我在中文系的这段生活经历,是非常值得回顾,非常值得留恋的。”

1980 年陈荣照赠毕业生寄语

 

编者按:有关陈荣照老师在研究、教学、行政方面的更多采访,可参考陈荣照自述《我与国大中文系的情缘》。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