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史纪要(二)

1974

南大停止单独为外国学生举办入学考试,大马持有剑桥高级中学会考证书或剑桥普通教育证书的毕业生,可向南大或新大提出入学申请。

南大校长薛寿生教授透露,为配合国家语言政策,南大今后将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更普遍应用英语。南大准备由1975/76学年起,尽量增加非华文源流的学生。

 

1975

李孝定再次出任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中国语言文学系名单。

新加坡教育部长李昭鸣被委任为南大校长,在人事、学制、课程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积极推行英语教学,除了中文系的课程和历史系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外,全部学科改为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由1975年起,每15名到20名学生将由1名导师负责。导师们除了在学业上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外,也协助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上的问题。

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5、1976年活动。

 

1977

8月,南大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会后宣布为了达致长期的目标,南大将与新大进行更密切合作。

 

1978

3 月,南大理事会和新大理事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由本学年起,新大在武吉知马的校园,将成为新大和南大这两间大学共同课程的联合校园,让南大学生能够在讲英语环境里学习,提高英文能力。在联合校园计划下,将提供的文科及社会科学课程,包括中文、经济、英文、地理、历史、马来研究、哲学、政治科学、社会工作、社会学等,学生可任选三科修读,但不包括南大三个学组的课程,即大众传播学组、社会学心理学组、及东南亚研究组。在联合校园上课的南大学生,将与新大学生一样,接受共同的课程,共同的讲授及共同的考试。当两年的过渡时期结束,南大生回到裕廊校园后,有关共同校外考试委员会的安排将延续,以便使新的南大学位和新大学位一样被接受。声明中表示新大、南大将继续颁发各自的学位。

南大秘书长陈祝强发给南大全体同学一份“使用英文”的通告,宣告校方将举办三项计划,即职业指导、假期英语课程,以及活学英文课程,旨在协助在南大校园内建立起讲英语的环境。

南大学生会向校方提议让新大非华文源流学生学习华语课。

5月,新加坡大学校长关世强提出,联合校园的新加坡大学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单独颁发的学位,并颁发联合学位给修完联合课程的南大毕业生。他表示在联合校园上课不分新大南大生,联合校园将不会区别区分南大和新大生,大学也不会让讲师知道学生属于哪一所学校。

7月,新学年伊始,1700余名一年级大学新生被安排在武吉知马联合校园上课,其中南大一年级新生587人。南大二、三年级旧生则继续留在裕廊校园上课。

南大42名讲师被安排在联合校园教学(3名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方便南大教师教学,14座小型巴士被安排往返于南大与武吉知马联合校园,行程时间大致为30分钟。联合校园内由新大设置了行政办事处,由南大职员处理有关注册及学生事务等事宜。

学士学位课程结构。

1978年7月4日《星洲日报》新闻。

联合校园旧址教学楼。

 

1980

3月11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致函南大理事会主席黄祖耀,建议南大新大进行合并,李总理在信上列举三项选择,让理事会作出决定:(一)新大和南大合并为一间国立大学,一个校园;(二)合并为国立大学,但保持两个校园;(三)在联合校园的三年过渡期届满,让南大重新开办。

3月15日,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丹顿报告书,建议新加坡只在肯特岗(新加坡大学校址)建立“一间单一而且强大的大学”。

6月,南大各院系及行政单位清理档案文件准备搬到国大。因位于肯特岗的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的建筑工程尚未完成,文学院自6月8日起搬迁到武吉知马校园。6月2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法案在国会进行一读,法令生效后,新大或南大的所有产业都转交给新加坡国立大学。7月正式开课后,南大云南园只留下华语研究中心。

8 月8 日,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正式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两校的中文系也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成为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属下12个学系中的一个学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首任主任为王叔岷教授。合并之初,学生人数488名,其中华文源流学生284人,占总人数的58.20%,教师19名。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仍然以三年制学位为主,在保留第四年荣誉班的基础上,设立三年制荣誉班。根据相关规定,“凡有意修读三年制荣誉学位课程之学生,须在一年级考试中,取得特优成绩”,而进入三年制荣誉班的学生,从二年级起选课内容便区别与一般三年制同学。此引1980 年至 1988 年间课程设置如下:

在普通三年制学位中,一年级:汉学导论、中国现代文学、专书(一)、翻译(一)、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学导论、专家(一)、专题(一);二年级:中国文字学、中国散文选读、中国小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中国通史、专书(二)、翻译(二)、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学导论、现代中国、东南亚华人史、专家(二)、专题(二);

三年级:中国语言学、中国文学史、中国韵文选读、中国戏剧、中国哲学史、专书(三)、翻译(三)、现代中国、东南亚华人史、专家(二)、专题(二);荣誉班:中国语言学专题、中国文学专题、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哲学专题、中国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专书(四)、翻译(四)、毕业论文。上述所有课程中,部分课程由英语授课,学生在选修过程中每年不能选择超过一门以英语讲授的课程。荣誉班的学生还需修读由英语进修系所开设的一门英语课程。

关于为三年制荣誉班所开设课程内容,现引于下:

二年级:中国语言学专题、中国文学专题、中国哲学专题、中国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三年级:中国语言学专题、中国文学专题、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哲学专题、中国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毕业论文。学生每年亦不可选择超过一门以英语讲授的课程。

就学脉而言,国大中文系无疑同时是新大中文系和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继承。在合并时的教授团队中,除了王叔岷教授之外,来自南大的教授还包括赖炎元、翁世华、皮述民、陈海兰、苏新鋈、王慷鼎、王润华、杨松年、应裕康等先生;而来自新大的则是林徐典、傅述先、萧王国璎、李恩涵、陈荣照、龚道运等先生。诸位教授继续在国大中文系耕耘,使得中文系一方面继承了两所大学中文系的学脉,另一方面以更强大的师资阵容迎接新时代的严峻挑战,夙夜匪懈,战战兢兢,为保留一片文化净土而努力。

1980年国大文学院日。

随着国大成立,南大与新大图书馆藏书合并,中文书籍综述约有286000册,中文图书馆将设于肯特岗图书馆内。

 

1981

林徐典教授接任中文系主任职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第二届毕业生全体照。

4月,中文图书馆从武吉知马校区迁至肯特岗校园现址。

6月,国大中文系在1981/1982的新学年开始推行新的修订课程。将原属于荣誉班的部分课程提前到二、三年级教授,如中国小说、中国戏剧、马华文学等,荣誉班多开设一项比较文学课程。林教授表示南大新大在合并为国大之初,由于师资增加便多开了一些科目,此次修订,便是要统一各年级课程,将一些分得太清楚的有关联科目概括起来,综合而成一个科目,使得整个课程更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6月,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学生组团到泰国和菲律宾进行十天考察,其中包括中文系学生。

12月,国大中文系庆祝院庆举办师生作品展览,包括学术论著、文艺、作品、绘画、书法等,并举办有奖问答比赛、电脑智力测验等。

 

1982

国大中文系由武吉知马联合校园搬至目前的肯特岗校址。为了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国大中文系在1980年代不断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早年受邀莅临的学者包括赵令扬教授、郑德坤教授、柳存仁教授、周策纵教授等。

8月,唐德刚教授建议调整国大中文系哲学课程,以配合将来在中学推行儒家思想教育等内容。系主任林徐典教授同意唐教授的建议,并表示教育部若认为有需要,中文系必定负起责任。

为推动中文系同仁的学术研究,和促进与各国同道的思想交流,中文系在该年订下一系列出版计划。同时,为了推动学术论文的阅读与流传,中文系决定在论文发表到一定数量时,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编成专刊,分集出版,定名《学术论文集刊》。

 

1983

许统义先生接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1 月,中文系举办主题为“大学与文艺”的座谈会。著名作家艾青、萧军、萧乾、聂华苓、许世旭、於梨华、吴宏一等应邀参与。

 

1984

11月,国大中文系为配合庆祝建国25周年,策划主办“新华文艺二十五年”“儒学在新加坡”两个展览会。

 

1985

6 月,晋江会馆鼓励青年报读国大中文系,设何瑶焜中文奖学金。

 

1988

为了因应新加坡华人社群的语言和教学环境巨变所带来的挑战,中文系设立以语言学和翻译为主的“汉语”专业。

6 月,中文系与文学暨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红楼梦》研讨会”。冯其庸教授、邓云乡教授、吕启祥教授、胡文彬教授、周岭教授应邀参与。

至 88-89 学年,系中学生总数从 1980的 488名稳步增长至该年的 923 名。该年本科生占比为98.9%,研究生为 1.1%。50.92%为华文源流学生,49.08%为英文源流学生。50.92%为主修学生,46.08%为副修生。

国大中文系88年毕业师生合照。

增设“汉语”一科后,一年级修读该科目学生占比26.39%,修读“汉学”学生占比73.61%。

由于新开“汉语”科目,课程设置也有所影响。“汉学”为四年制课程(包括荣誉学位),而“汉语”为三年制课程(仅供普通学位学生攻读)。新订课程拟自 1988/89学年开始,逐步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如下:

在“汉学”一科,一年级:汉学导论、中国现代文学、专书(一)、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学概论、专家(一)、专题(一);二年级:中国散文选读、中国小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中国通史、专书(二)、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学概论、现代中国、东南亚华人史、专家(二)、专题(二);三年级:中国文学史、中国韵文选读、中国戏剧、中国哲学史、专书(三)、现代中国、东南亚华人史、专家(二)、专题(二);四年级/荣誉班:中国语言学专题、中国文学专题、中国历史专题、中国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专书(四)、翻译(四)、毕业论文。

在“汉语”一科,一年级:汉语导论、选读与习作、翻译(一);二年级:中国文字学、中国语法、选读与习作(二)、翻译(二);三年级:中国语言史、中国语言学、中国修辞学、选读与习作(三)、翻译(三)。

上述课程中,部分“汉学”课程为英语讲授,“汉语”课程均为华语讲授,学生每年选修英语讲授课程不能超过一门。第一至第三学年选修“汉学”或者“汉语”中任何一科,或者兼修的学生,任何一科获得优越成绩并且符合其他条件者,均可攻读“汉学”荣誉课程。

在该年统计中,学校中文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资料大约 315000 册;中国五四时期刊物以及新、马早期华文期刊约1000种。该馆订购期刊共 624 种,各地中文报纸27种,供本系师生教学与研究用途。

在中文系由1982年起实施的出版计划推动下,至1988年,中文系出版单篇学术论文54种,范围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马文学研究、汉语语言学研究等。自1986年至1988年共出版《学术论文集刊》两集,均由林徐典教授主编。

 

1989

中文系创办学报《学丛》,其定位为“纯学术性刊物”,宗旨为“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所刊登的文稿,仅以人文科学中的华族文化为限,范围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翻译的理论与技巧等等。至于研究对象,地域不拘东西、时代不拘古今”。

至1990/91学年,中文系主修和副修学生合计1214名,教师23名。

中文系教员1990年合照。

 

1991

中文系举办“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来自44个城市的300多位学者出席。与会的国际知名学者众多,其中,与我系渊源尤其深远的包括赵令扬教授、王叔岷教授(原南大中文系主任,1979;国大中文系创系主任)、饶宗颐教授(原新大中文系主任,1968-1973)、唐爱文(Edwin Thumboo)教授(时任国大文学院院长)、柳存仁教授、周策纵教授、袁行霈教授等。

时任副总理的王鼎昌先生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庆炎博士莅临1991年“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

除了原有的博士和硕士(研究)学位课程外,中文系在1991年增设硕士班(以修课为主)课程。宗旨是希望“借此促进我国和本区域的汉学研究,并为华文教师、新闻从业员,以及从事文教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深造和进修机会。”课程反应热烈,第一年从亚洲各国报名的申请者有120名。硕士班课程设置如下:

中国语言学专题、中国古典文学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哲学专题、作家研究、专书、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学生须要从上述单元中选择六个单元进行修读,并需撰写一篇五万字至九万字之间的学位论文。

许国华先生再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