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史纪要(一)

1951

马来亚大学(简称马大)产生创建中文系的提议。

 

1953

马来亚大学设立中文系并于10月正式开课。贺光中博士被委任为代理主任。贺博士出生于北京,曾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香港大学中文系等处,此前在澳洲国立图书馆任职。

贺博士到任后的其中一件要务是赴香港和日本购书,购得前后共八万一千册。马来亚大学中文图书馆创设,首任馆长为蒋振玉女士。

《海峡时报》1953年9月7日关于马大开办中文系的报道;马大中文系创系主任贺光中博士。

据马大教务会议所提,开办中文系之目的,乃谋促进学生应用中国文字之能力,培养或认识中国文学和学艺,并研究中国文化之发展及其意义。

由于入学条件的语文限制,马大中文系创系之初仅1名学生攻读,6名学生选课。

《南洋商报》1954年3月26日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科目订定〉。

 

1954

马大中文系订立课程。三年制学位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一年级:中国文字学、作文及翻译、中国文学史、经学、国学概论、中国通史。二年级:中国文学史、经学、中国通史、中国哲学。三年级:经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史。马大教务会议上通过的教学原则指出,“为使学生彻底鉴识中国文学背景计”,中文系将“教授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两科目,且特别介绍上述两科目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由此可见,中文系在创始之初就已有借助跨学科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远见。直至今日,贯通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或是语言学内部的多个分科,甚至是文、史、哲、语的融会,均为我系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

马来亚大学与南洋大学(简称南大)分享图书馆资源。当时的马大副校长薛尼爵士对即将创办的南洋大学表示,“马大图书馆有中文藏书十万册,将来需要时可与南大学生共用”,他希望“保证双方竞争亦必属友谊性质”。

马大与南大分享图书馆资源。《星洲日报》1954年10月17日〈马大与南大合作〉。

 

1955

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成立,佘雪曼教授为首任主任。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为佘教授所书。

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系主任佘雪曼博士。

建校纪念碑。

由于南大办学宗旨中的语文任务,中国语言文学系除了为主修学生教授文学等课程外,也负责文、理、商三院的一年级生之必修国(中)文课程。南大创设后的首个十年采用四年制学制。据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生的文集,当时学生必修科目如下:

一年级:华文、英文、中国通史、中国文学概论、国学导读、新文学导读。二年级:历代文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字学、中国语法研究、历代诗选、修辞学。三年级:《论语》研读、《史记》研读、各文体习作、哲学概论。四年级:经学通论、声韵学、文学批评史、专书选读:《诗经》、专书选读:《春秋左传》、训诂学。

后改为三年制学制,课程设置以语言和文字训练为主。之后在《王赓武报告书》的影响下,增添本土化课程。

历年各院系毕业生人数分配表。

 

1957

马大宣布接收华校高中毕业学生投考,中文系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1959

7月,马大中文系贺光中主任在《南洋商报》撰文强烈批评〈南大评议会报告书〉。他从“调查不足,态度不合,事实不符”三个方面为南洋大学辩护。尤其是针对〈报告书〉中所谓的“教授不够资格”的问题驳正尤多。

《南洋商报》1959年7月28日〈马大中文系主任贺光中博士严词指摘南大评议会〉。

 

1961

马大校长史林尼哇山医生建议将扩大中文系,使下列学科可以用华语为教学媒介,如华文、中国文学、中国史(包括海外华侨史)、中国哲学与文化,供来自华校之学生选修,并表示“大学当局并不以为英语将成为新加坡大学之唯一教学媒介语。”

图片来源: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page/nysp19610823-1.1.6

 

1962

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分校更名为新加坡大学(简称新大)。

马大中文系首届毕业生论文《易经浅述》分四次刊载于《南洋商报》。

马大首届毕业生论文《易经浅述》分四次刊载于1962年《南洋商报》。

 

1964

新大中文系在 1964 年培养了第一位哲学博士:林徐典。林教授之后在系执教27年,并长期执掌系务。新大中文系在1960年代不仅发展本科教育,也着力培养研究生,延续本地的华文学脈。

《星洲日报》1964年6月7日〈林徐典苦学成功〉。

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第三届毕业特刊中中文系学生于香港联合书院合影。

 

1965

1月,南洋大学临时校内委员会聘请王赓武教授(马大历史系主任)、王叔岷教授(新大中文系客座教授)、许统义(南大图书馆代主任)等人,组成课程审查委员会,全盘检讨各学院急应兴革事项。

课程审查委员会报告书发表,建议南洋大学建立新学制,除普通学士学位外,增设荣誉学位课程;实行新课程,以使南大能够收容所有国内各源流教育出身的学生;增设马来学系,设立语言中心,建议将中国语言文学系易名为汉学系;提高教师待遇并提供充分研究机会与设备,以提高学术水准。

8 月,李孝定担任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直至1970年4月。

 

1966

据记载,1965/1966学年,新大中文系全系学生56名,教师5名。同时,就研究与教学而言,中文系也力求突破。1966年,中文系邀请马华文史学家方修先生开设“马华新文学”,开创大专学府研究本地华文文学之风气。

新大第三届合影。

新大中文系校园。

4 月 25 日,南洋大学实施的新学制课程,分“普通学位”和“荣誉学位”两种。“普通学位”采学分制,学生凡修满 108 学分,即可获得学位,通常应于三、四年内修毕,如超过五年而未能修满所需学分,则不得授予学位。“荣誉学位”不采学分制,凡三年内持有普通学位而成绩优异者,得攻读荣誉学位,考试合格后依成绩分别授予三个等级学位,即一等荣誉学位、二等(甲级)荣誉学位、二等(乙级)荣誉学位。此学制替代南大原有的四年学士学位课程。配合新学制,南大也推出辅导研讨制(Tutorial & Seminars),将修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班讨论,依照英国大学体制运行。

南大宣布《南洋大学各学院第一学年学科考试办法》,规定“学科考试使用文字:中国语言文学系各学科及中国史地等学科,均使用中文;语文各科,则使用其所授之文字;其他各学科,各生于中英文可自由选择”。因此,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教学媒介语不受影响。

新加坡政府从1960年起在所有小学推行双语政策,从1966年起在所有中学推行,规定各语文源流学校都要以英语和母语两种语文进行教学,突出英语作为政府用语、国民共通语言的地位。

受语言政策的影响,新大中文系“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改组”,改组的主要特点在于增添一些新科目,而其中一部分改为用英文教学。

 

1967

林鸿图先生接任新加坡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1969

南洋大学最后一届四年学分制和首届三年学分制学生同时毕业,意味着旧学制完全被新学制取代。

 

1970

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由当时文学院院长萧庆威教授代理半年。

10 月,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职由皮述民教授出任。

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实施新学制,三年制课程的必修课设计如下:

一年级:现代中国文学、专书选读(一)、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文选及习作(一)、英文;二年级:中国文字学、专书选读(二)、中国诗歌及习作、中国声韵学、中国历代文选及习作(二)、英文;三年级:英文、中国训诂学、专书选读(三)、中国哲学史、词选及习作;四年级/荣誉班:中国目录学、中国古文字学、毕业论文。

选修课如下:

一年级:语言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要、政治学概论、社会学(一)、经济学原理、马华文学、中国通史、心理学概论;二年级:东南亚华人史、中国断代史(一),明清史、社会学(二)、曲选、中国近代史、专书选读(四)、中英翻译、小说及习作、图书馆学导论、新闻学导论;三年级:中国文学批评、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史、中国断代史(二)宋辽金元史、东南亚地理、东亚地理、中国校勘学、中国戏剧及习作、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图书馆学导论、新闻学导论、新闻写作;四年级/荣誉班: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东坡词)、中国哲学专题研究(先秦心性思想研究)、中国经学专题研究(左传/礼记/易经)

 

1971

许国华先生接任新加坡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一职。

新大图书馆旧址(现国大法学院图书馆)。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