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观察
本次调查旨在关注现代标准汉语中所谓“在”字处所成分(如“在桌子上”)的使用。
“某物体+在+处所”可以形成简单的句子,如“书在桌子上”。但是,如调查中的例句显示,“在”字处所成分也可出现在动词前或是动词后:
- 你们在哪儿住?(动词前) 2. 你住在哪儿?(动词后)
动词前的位置比动词后的位置来说会相对自由。可以出现在动词后的处所成分也可呈现于动词前,如:
- 三毛放了一本书在桌子上。(动词后)
- 三毛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动词前)
但反过来,能呈现于动词前的处所成分未必能出现在动词后:
- 三毛在宿舍看电影;(动词前)
- *三毛看电影在宿舍。(动词后)(* 表示句子在语感上不能接受)
此外,动词后的位置还有另外的讲究。比如(3),动词后先有宾语,最后才出现“在”字处所短语。但有些处所成分需要紧贴着动词,如:
- 妈妈带回来两张玉米饼,烤在暖气片上。(动词+在)
- *妈妈烤了玉米饼在暖气片上。(*动词+名词短语+在)
“在”出现在动词前后,还有更有趣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动词+在”的语序可以理解为表达动作的终点,如(9),而如果其他成分保持一致,但是”在“字处所成分出现在动词前时,则只能理解为静止的处所,如(10)。
- 小猴子跳在马背上。(终点处所)
- 小猴子在马背上跳。(静止处所)
(Tai 1972)
调查宗旨
– 上述这些区别产生于哪些因素?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还需要回答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即,
– 上面提出的这些不同句型,到底对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的说话人来而言,是否会有一致的理解?
其实,在不同文献中,学者对于动词后的“在”是否必须紧贴着动词持有不同观点,而这一点可能与有关学者的方言背景相关。范继淹(1982)一问中略有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考。
本次调查的一个宗旨就是期望能对这一点达到更清楚的认知,尤其是希望能了解,说话人的方言背景是否会对其”在“字处所成分的使用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