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今昔谈

中文图书馆和中文系东南亚华人研究群联合举办,题为“唐人街今昔谈”的讲座已经2009年在4月6日(星期一)下午3-5时在中央图书馆第一讲堂顺利举行,主讲人为廖建裕教授。廖教授原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教授,目前是华裔馆馆长,也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4月1日起在中央图书馆展出, 4月16日至5月12日在中文图书馆继续展出。Chinatown,习惯上称为唐人街,但在个别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如中国城、华埠、华人区等等。廖教授给听众分析了唐人街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典型的唐人街给人们的印象。他认为大部分的唐人街是因为华人聚居而形成,然而随着时代的转变,许多原来的唐人街已经没落,而一些国家为了观光旅游业的需要,特地去重新塑造或发展唐人街,例如新加坡的牛车水区与吉隆坡的茨厂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演讲是配合“全球化的东南亚唐人街”流动摄影展而举行的。 廖教授为资深的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尤其对印尼华人社会有精深的研究。在一个小时的专题演讲中,廖教授首先解释“唐人街”的定义。他说明所谓的廖教授也引用了中国北京大学的周南京教授的论著,来论述早期唐人街的负面特色。然而,廖教授分析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来具有负面形象的唐人街,其实已经有了新的风貌。例如,有些地方的唐人街,已经是多元族群聚居之处,或是新移民在适应新环境前的避风港。演讲结束前,廖教授特别提醒未来的研究者在研究唐人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认为应该先从各地的唐人街分别研究,才能比较忠实的了解各地唐人街的特色和演变情况。 演讲结束后,廖教授也回答现场听众所提的问题。听众发言踊跃,廖教授也一一为大家解答问题。最后,在联办单位分别敬赠纪念品给主讲人的仪式后,演讲会圆满结束。

Continue reading

早期华人南来的奋斗史

国大中文图书馆与中文系东南亚华人研究群在2月25日(星期三)下午3-5时于中央图书馆四楼的第一讲堂联合主办讲座“早期华人南来的奋斗史”,主讲者为韩山元先生,他是新加坡著名文史工作者及华文报业的资深报人。 韩山元的祖籍中国海南省文昌市。1942年生于马来亚柔佛州的古来。1946年随家人移居新加坡。1949年曾随母亲回海南岛的乡下,两年后重回新加坡。1962年毕业于中正中学高中部。1968年起,服务于本地华文报业三十多年,先后任职于《知识报》(学生报刊)、《民报》、《联合晚报》和《联合早报》,担任记者和编辑等工作。 勤于写作的韩山元先后出版多部文集和论丛,包括《狮城史话》、《文史、华社纵横谈》、《从大坡到小坡:新加坡市区掌故》、《新加坡河:讲不完的故事》等。韩山元好学不倦,现正就读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班。 回首走过的岁月,韩山原元曾自言:“诞生在1940年代,成长在1950年代,战斗在1960年代,迷茫在1970年代,反思在1980年代,重新上路在1990年代。” 这段话也反映在韩山元演讲的开场白中。他首先追述自己一生历经了不同时期的身份认同或标签,包括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马来亚人和英国人统治下的新加坡人;在海南岛时,也经历国民党政府和中共政权;回到新加坡后,历经马来亚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等。 韩山元约一小时的演讲,内容丰富,包括中国移民南来的原因、南来的途径、移民抵达新加坡后的情况、日本统治新加坡期间屠杀华人的事实等。讲到激动时,慷慨激昂,流露出真实的感情,让听者动容。他的演讲也有轻松的一面。例如,他提到许多被人遗忘或不为人所知的狮城掌故,包括新加坡河畔的马六甲村,康有为当年寄居的恒春园地点等, 让听者听得津津有味。 听众除了有国大中文系的师生和图书馆的成员外,还有历史系师生和国大其他院系的学生,计四十余人。听众的踊跃发问,也替此演讲带入另一高潮。最后,中文图书馆沈俊平主任和中文系黄贤强系主任分别致赠纪念品给韩山元,为此次的演讲画下圆满的句号。

Continue reading